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经历局势紧张升级后突然宣布停火,但两国就战机击落数字仍存在争议。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局长乔杜里5月7日称,巴空军在反击中击落了5架印度战机,飞机残骸落在印度领土内或克什米尔印巴实控线印方一侧地域。然而,印度官方并未对此作出回应。
印度主流报纸《印度教徒报》曾根据巴方信源报道有3架印度战机被击落,并发布在社交平台上。随后,《印度教徒报》删除了相关报道,强调印度官方未提供正式信息。尽管如此,该报仍受到印度网民的批评和攻击,指责其“通敌”。
印度媒体则主要报道了印度空军的强大。极右翼新闻网站OpIndia发表评论称,巴基斯坦媒体和社交平台用户散布“印度战机被击落”的假消息,而这些假消息是由印度“自由派和左派人士”以及《印度教徒报》制造的,试图将印度的攻势描绘成代价高昂的行动。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专家阿帕纳·潘德表示,当前世界民粹主义盛行,社交平台和主流媒体比过去更倾向于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是如此。
自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袭击事件后,印巴媒体间展开了一场围绕公众认知的叙事争夺战。多家印度媒体呼吁政府采取军事报复,印度媒体耸动的标题越来越多。例如,《今日印度》报道印度海军打到了卡拉奇,调动读者对1971年印巴战争中印度辉煌战果的回忆。然而,这样的报道就连亲官方的印度媒体也做了辟谣。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禁止访问一些深度报道媒体网站,并对批评政府应对措施的人士进行调查。巴基斯坦网络账户也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发起针对印度的攻势,参与者包括高官和平民。
5月7日,印巴双方冲突直接升级。据巴基斯坦高级安全消息人士透露,双方共有125架战斗机激战了1个多小时,导弹交火距离有时超过160公里。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声称在空战中击落了多架印度战机,但印度官方未予回应。
随着冲突持续,印巴仍在互相喊话。8日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发起无人机袭击,并宣传自己打击对方的战绩。不同背景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塔夫茨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法赫德·胡马雍认为,多份经过核实的报告确认巴基斯坦击落了多架印度战机,而哈德逊研究所专家阿帕纳·潘德则认为不应在没有确凿证据前下结论。
不论这场战斗机“罗生门”的真相如何,对印巴空军实力的分析仍有客观依据。印巴两国均拥有上千架先进战斗机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巴基斯坦空军规模虽小,但足以有效防御本国领土。
5月10日,巴基斯坦宣布启动代号“铜墙铁壁”的军事行动,以回应印度的挑衅行为。巴基斯坦媒体援引军方消息人士的话称,巴基斯坦空军使用高超音速导弹摧毁了印度部署的S-400防空系统。然而,印度陆军上校索菲亚·库雷希驳斥了这一指控。
此外,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称通过网络攻击使印度70%的电网瘫痪,但印度外交秘书维克拉姆·米斯里表示这些说法完全错误,并指出大多数受攻击设施已恢复正常。
在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前,新闻与社交平台成为印巴之间的第二战场。莫迪政府运用媒体倡议、内容封锁、外交表态等方式塑造国内外对这场危机的认知。印度国内媒体有关防务行动的报道依赖印度官方通报,印度外交部还致函多家国际媒体,抗议其报道中使用的词汇。
社交平台和大众名人加入到这场民族主义浪潮中。宝莱坞明星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向印度致敬,印度新闻与广播部要求停止播放所有源自巴基斯坦的网剧、电影、歌曲等媒体内容。印度还限制了部分巴基斯坦名人的社交平台账号访问。
美国媒体分析称,印度正试图用社交平台、“软实力”在内的所有手段全方位“挤压”巴基斯坦。这引起一些权益人士的批评。美国乔治城大学互联网监控问题专家阿琼·塞提称印度是“全球数字专制主义的领导者”。
美国塔夫茨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法赫德·胡马雍认为,媒体上的民族主义并不是新现象,在莫迪政权下,印度极右翼民族认同水平显著上升。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甚至宝莱坞演员和公共知识分子,都不断采取将巴基斯坦“他者化”的话语。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普通印度人不会随意被媒体所左右。印度国际问题专家朱哈尔·吉拉尼表示,不少印度民众在印军空袭之后呼吁当局保持克制,不赞成冲突升级。印度记者罗希妮·辛格则警告,媒体在战争面前的影响更加值得警惕,应追求平衡的报道并避免煽动公众愤怒。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贝多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gmc.com/6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