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一项价值9亿美元的农产品采购意向协议,涵盖大豆、玉米和植物油等品类。这一举措被视为中国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的关键信号,尤其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正加速将采购重心转向南美市场。
此次协议由中粮国际主导,虽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明确透露出中国寻求扩大南美农产品供应的战略意图。协议不仅涉及短期采购,还包括对阿根廷玉米加工厂的投资计划,以深化两国在农业领域的长期合作。分析指出,此举直接回应了美国近期对华加征关税的施压,中方试图通过多元化进口渠道降低对美依赖,同时巩固南美作为战略粮仓的地位。
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爆发以来,双方围绕农产品的博弈持续不断。中国曾多次以大豆采购作为谈判筹码,例如2024年底采购125万吨美国大豆以缓和紧张关系,但此次转向南美的动作表明,中国已不再将美国视为唯一核心供应方。数据显示,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占比已从2017年的34%降至2024年的不足15%,巴西、阿根廷等国的份额则大幅上升。
阿根廷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出口国或地区,此次合作将显著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协议签署后,阿根廷农业部长表示,中方的投资意向将推动该国农业基础设施升级,并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因中国采购转向而波动,市场担忧美国农民可能面临出口份额流失的压力。
中国调整采购策略的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近期宣称将对华商品加征10%关税,中方此次行动既是对潜在威胁的提前应对,也试图通过经济合作强化与南美国家的外交纽带。此外,中国在医疗设备、能源等领域的多元化采购同样加速,2024年医疗设备采购预算达194亿元,进一步凸显去美国化趋势。
国际舆论认为,中国大规模转向南美采购或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巴西学者指出,南美国家正从资源输出地转变为战略合作伙伴,而美国若无法在贸易政策上展现灵活性,可能丧失其在农产品市场的传统优势。不过,亦有分析提醒,中国仍需平衡供应链安全与成本效益,过度依赖单一区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
这场贸易变局的影响已延伸至资本市场。受中国采购意向刺激,阿根廷比索汇率短期走强,而美国农业州的政治游说团体则加紧呼吁政府调整对华策略。未来数月,中美在WTO框架下的角力、南美供应链稳定性等问题,将成为观察全球经贸走向的风向标。
中国此次罕见的大规模采购行动,既是应对短期贸易摩擦的战术调整,更是长期布局全球供应链的战略落子。随着多元化采购与本土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中国正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规则重构,而这场博弈的终局,或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贸易的权力版图。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贝多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gmc.com/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