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登上热搜,内部人员回应称正在处理中,请用户稍后尝试。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生成的文章、图片和视频作品越来越多。在刷短视频时,我们常常会看到提示内容疑似AI生成的信息。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平台是如何识别这些内容的?肉眼看到的明明是真人,为何怀疑是AI作品?
对于AI生成的文章,单纯由AI生成的文字可能较难直接识别出来。然而,这类文字通常在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上展现出模式化特征,一旦大量复制此类内容或作品的语言风格与AI生成的典型模式高度吻合,就有可能被识别出来。AI写作依赖于学习现有数据并选择最“安全”的词,而人类写作则更具创造性。例如,在“我吃了一顿……”这个句式中,机器倾向于使用搭配概率较高的“饭”,但人类可能会说:“我吃了一顿美味。”
早期的AI生图技术并不完美,常留下操纵迹象。通过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如手指数量、眼神、发丝等,可以分辨图片是否为合成。此外,生成的照片通常在光影上存在瑕疵,并缺乏照片基本参数。但随着AI的进步,这种观察变得困难。研发AI图片检测软件的工作人员发现,分析图像中人物的眼睛细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真实照片中人眼瞳孔形状通常是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而AI生成的图片中瞳孔形状多不规则。
另一种更高效的方法是采用AI对抗AI。通过构建一个包括真图和假图的训练数据集,利用大模型学习两类图片的不同特征,从而进行辨别。不过,这种方法面临数据不足的挑战。
AI生成的视频同样值得关注,尤其是“换脸”视频。目前,大多数视频都可以用AI生成,其中“换脸”视频令人防不胜防。识别这类视频可以通过肉眼观察面部表情、眼神、眨眼次数等异常。此外,在视频通话时,要求对方用手指按脸颊或鼻翼,如果变形明显不正常,就可以判定对方是“换脸人”。
尽管当前的技术提高了对AI生成文本识别的准确性,未来AI可能会发展出“反侦察”技术,提高内容识别难度。当互联网上的AI生成内容不断增加,年轻人可能会逐步学习AI的表达风格。但人类的表达始终具有“因果性”,与AI存在本质区别。
关于AI生成图片的著作权问题,《著作权法》规定创作作品的自然人是作者。人工智能模型本身无法成为著作权法上的作者。具体权利归属需根据所使用的AI软件或模型的用户协议来确定。此外,使用AI生成的图片可能存在侵权风险,包括选用的图片本身侵权以及AI模型侵权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贝多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gmc.com/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