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无良商家将国内生产的保健品包装成“进口”产品,做起“出口以后再转内销”的生意。所谓“原装进口”、“100%海外直采”,往往只是忽悠人的噱头。央视财经最近的报道揭露了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些商家通过境外开公司、买商标,境内生产,然后“借壳”进入保税仓发货,完成了保健品由国产到进口的身份转换。在此过程中,他们虚标成分含量、夸大医疗功效,使这些所谓的进口保健品价格翻了几倍,利润丰厚。消费者在这种高大上的包装下容易掉进陷阱。
近年来,保健品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屡见不鲜。此次曝光的假进口保健品问题,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这类保健品通过直播电商售卖,利用其实时互动性和直观展示性吸引目标群体,尤其是老年人。当保健品被贴上“进口”的标签时,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
监管部门需要督促直播电商平台对入驻的保健品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并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和分析销售数据,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行为。此外,还需进一步明确主播在直播间宣传推荐相关产品的法律属性,细化违法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将直播间里的宣传纳入有效监管。
要打击这种身份转换渠道,可以从商品品牌在海外网站找不到相关信息这一点入手。监管部门应顺藤摸瓜,补上保税仓运营过程中的漏洞,确保其规范运行。保健品行业乱象频发,反映出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仍需完善。商家表示虚标主要成分含量难以检测,跨境保健品因缺乏明确规定,在成本、质量和宣传上随意性较大。因此,必须尽快填补监管制度漏洞,防止商家钻空子。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贝多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gmc.com/4985.html